北美館_莫內到畢卡索 (2)

瑪莉史蒂文生卡塞特  (Mary Stevenson Cassatt)


會知道瑪莉卡塞特,緣於去年 (2009年) 她生日時,Google Icon用的是她的畫:
Google Doodle: Mary Cassatt

原作是這樣:
null

據了解,她的畫中多以侄子侄女為主角,因此對這個美國畫家就更印象深刻了-我是個也常把侄女童言稚語拿來寫雜文的的姑姑啊。

看到這幅『家庭閱讀時光』(Family Group Reading),我轉頭和站在旁邊的妹妹說:一看就很美式,那個髮型,完全是影集『清秀佳人』(Anne of Green Gables)裡的每個女生嘛!
Family Group Reading

而這幅『包廂裡戴珍珠項鍊的女人』(Woman with a Pearl Necklace in a Loge),則讓人可以意會,印象派對她的影響。風格是與她後據以成名的畫大異其趣:

Woman with a Peral Necklace in a Loge

喬治亞歐姬芙 (Georgia O’keeffe)


歐姬芙那些著名的花朵微觀放大的畫作,都沒有在費城美術館的展覽中。現場只有一幅她所謂「墨西哥時期」,在幽靈農場 (Ghost Ranch)的作品:『紅土丘與骨骸』(Red Hill and Bones)
Red Hill and Bones

Posted in Art | Leave a comment

北美館_莫內到畢卡索 (1)

一些到北美館觀賞費城美術館展覽作品的聯想。

畫家誠然知名,展演內容也許像老師說的:作品很齊;然而大師的最知名之作, 其實幾乎都不在這次的展覽中。不過,這不減我們的興致。April說,此生可以得見雷諾瓦真跡,即便不是從小就看熟了的那幾幅畫, 也是不虛此行。

畢沙羅 (Camille Pissarro)

我們倆都很喜歡這幅『霧景』(The Effect of Fog), 類點描的畫風。

前次歷史博物館的印象派畫展,W去了卻因排隊隊伍過長而沒參觀,轉而到紀念品區去了。她買了一張畢沙羅的明信片送我,也是點描的畫法,畫的是這一張『我窗外的景致』(View from my Window)


以往下雨時,我常說我辦公室座位後方的窗上是「秀拉雨滴」,也許我該幫它換個名字,改稱它是「畢沙羅霧景的雨滴」。雖然,畢沙羅的霧景,無寧是更接近莫內的『西敏寺』(Westminister)

塞尚 (Paul Cézanne )

在『霧景』旁邊不遠,掛的是塞尚的『風景畫,奧維』(Landscape, Auvers)

這幅畫可能不是塞尚的窗外風景,卻在在提醒我畢沙羅窗外風景的那一幅。房舍、院落、圍牆與樹木-雖然畢沙羅的景致透視的較遠,景物安排的較疏落;而塞尚的相對較緊密、較集中。

塞尚的這幅風景也如他的靜物,有相對而言粗筆較大面積的色塊。即使有印象派那種水溶溶,或新印象派那種點描,但都不講究事物形體具象線條的特色,卻是另一種感知在畫家眼中(或說心中)的鏡映。人物是這樣:

靜物也是這樣 :(展覽作品:『蘋果與酒杯』(Still Life of Apples and a Glass of Wine)

Posted in Art | Leave a comment

[Art]光影之三: Johanes Vermeer

維梅爾是我喜愛的畫家, 覺得沒什麼可以再多說了.

來幅 The Little Street, 後來才知道, 原來這幅作品篇幅不大 – 應該說, 原來他的作品篇幅都不大.

The Little Street

Posted in Art | Leave a comment

[Art]光影之二: Rambrandt

林布蘭的自畫像實在太多, 看的我都煩了. 而且說到光影, 我實在駑鈍, 不覺得他的有多特別. (據說看原畫, 感覺是不一樣的)

最近在讀藍, 有點兒悶 (不過這不能算林布蘭的錯, ;P)

這幅畫在巴東老師介紹時, 就很震撼. Abraham en Issac
Abraham & Issac

Posted in Art | 2 Comments

[Art] 光影之一: Georges de La Tour

Georges de La Tour

拉圖爾的 抹大拉, 總讓我想起日本舊畫裡的宮女

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

Posted in Art | Leave a comment

My Cooliris Wall

Posted in Others | Leave a comment

Diary_080731

 

又是個月結日。

 

昨天下班時看了一下時間,剛好在公司待了12小時整;今天,或許得待上15小時。一早同事小章魚就問我今天何時可以回家,我說希望能在午夜前走人,否則我的馬車就會變南瓜了。:lol:

怪咖伽利略

 

從這個週一開始,April每晚守在電視前看「破案天才伽利略」,還不忘和我解釋:這部戲沒什麼屍體,就算有也很假,血跡也不可信,所以她完全不怕云云。日系推理劇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看了,因為這部戲在亂寫公式的部份有點「數字搜查線」的味道,加上在逛書店時曾看過原著小說被「重點」推廣,所以就跟著April看將起來。Pilot那一集還找來唐澤壽明做兇手,製作單位想要加重戲劇的份量、吸引觀眾的目的十分明顯。

 

這類有推理天才的戲路,因為涉及許多科學名詞與現象,與其他類型的推理劇還是有點差異。題材取得與設計,較諸車禍毒藥密室等等,困難度與「專業度」也高些。它使用的雖然不是微物證據,但是以科學基礎來舖陳,再加上設計實驗來驗證事件的過程,也是很CSI的。

 

就播出順序來說,這部戲已經討論了:不同的光線折射現象、海市蜃樓現象,以及共振現象。April在每一集都說同樣的話:這什麼物理現象啊?聽都聽不懂!不過推理有趣的地方就在可以把一個故事兜轉來,不可能的被證明可能、矛盾的被證明合理、在場與否被證明並沒有絕對關係;我們或許會被作者牽著鼻子走,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煙幕彈(所謂的「紅鯡魚」)所困擾,但也不完全沒有自己動腦的機會,甚至挑戰推理是否合邏輯機會,真的好玩極了。

Posted in Viewing | 11 Comments

Diary_080712

 

(有一點點『赤壁』劇情雷, 請慎入)

 

經過難熬的兩年,Jess這位我笑稱上京趕考的書生,終於完成EMBA的學業。提交論文,口試通過,只等明年的畢業典禮(因為各階段的畢業典禮是一起舉行的,但EMBA的口試又安排在那之後,所以…)正式戴上帽子。幾個朋友相邀請她吃飯,也是延後的慶生。(這個倒霉鬼剛好在論文口試當天生日,不是朋友不盡責啊!)

 

席間壽星說她和另一位好友已去看了電影『赤壁』,要問我一個問題。我順勢提到最近讀到的一篇部落格文章,因為實在太有趣了,一定也要問朋友一聲:

 

1. 拉麵師傅有什麼特別的裝扮嗎?為什麼會說胡軍的趙子龍扮相像拉麵師傅呢?

(ps. 和April經過西門捷運地下道,也和她對著牆面的電影廣告研究了一番,看不出一個所以然。)

 

2. 為什麼三國時代的男人,頭髮都要中分啊?

 

我認為第二個問題已經是大哉問了。沒想到Jess的問題更是。話說劇中有幕替馬接生的戲,小喬還要為小馬取名(某人已撫額做昏倒狀, hahaha……)說了類似下面的話:小馬既然生在荊楚之地,那就叫牠萌萌吧!

 

Jess: 既然生在荊楚之地,為什麼是「萌」呢?

Jo: 不了解。不過難道要叫「楚瑜」嗎?牠又不是塊玉!

 

 

之二

 

吃飯的餐廳是有午休的,於是我們只好轉移陣地。討論半天,決定去逛街-Jess的布面肩包竟然揹到破,我們其他三人簡直歎為觀止。到了百貨公司才知道大部份專櫃已下了折扣,為事業學業拚的天昏地暗的人因此順便要買衣服。因為折扣已有一段時間,她想要的套裝size不齊,都得調貨;我是個懶人,一聽就覺得很麻煩。

 

Jo: 不能只帶上衣或下裝嗎?幹嘛一定要帶一套啊!

Jess: 不行不行,這是「戰袍」,一定要成套,架勢才能出來。

 

唉,我在user單位久矣,忘了身在software house的人,門面是很重要的啊!

 

 

Ps. 戰袍一詞,最早雖是我告訴朋友的,不過非我所創。話說公司過去有個來打工的小女生,交遊廣濶、約會極多,一天到晚有男孩子送禮物。後來去了加州念書,假期回台總會到公司找我們。一日回台聊天時她接到邀約電話,約的地點就在公司附近,她卻回了個三小時後的時間。我一直要她下次再聊,先去約會無妨。小女生說話啦:不行不行,我得回家換上「戰袍」。因為見我這個同性老朋友,她只是T-shirt牛仔褲,等於輕裝出門;可是等會可是出門作戰,pub裡美女比比皆是,「勁敵」很多,一定得有萬全準備啦!

     

Posted in Diary | 6 Comments

Diary_google icon: Chagall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剛剛要上網查資料發現的, 原來今天 (7/7) 是夏卡爾生日.

Google 最近真是藝術氣息濃厚啊!

想起Notting Hill, Julia Roberts 拿著她要送給Hugh Grant的夏卡爾, 說:

I am just a girl, standing before a boy, asking him to love her.

 

對這一幕一直很感動. 她在電影中也說了, 小提琴和羊都是必要的 — 但我到現在還是不懂.

但是 Google這個icon, 至少把夏卡爾的風格點出來了.

Posted in Others | 8 Comments

關於Anobii

 

昨天點進Anobii後, 發現又有一個群組邀請. 我很不自量力的接受了. 

 

對於群組邀請, 我通常是先接受, 然後隔一段時間看看討論的情形, 然後就會退出 – 通常會等小組人員多一些之後. 我偏愛潛水, 看人家討論的熱鬧時覺得有趣, 但不見得會加入討論. 所以其實沒什麼加入群組的必要, 而且也不希望在個首頁上一點開, 就看到「參加的群組」項下有一大列, 擺明了只是身處某份清單罷了.

 

而昨天邀請的這個「Eclectic Book Club」群組的討論, 目前看來頗有趣. 說自不量力是因為這是個英文群組 – 不知道為什麼會邀我, 大概是我書櫃中也有一些英文書吧.

 

在Classic Reading的討論中, 有位朋友提出「紅樓夢」這本書, 群組發起人還頗感興趣的呢! (她說她 not so Austen fan, hahahaha……)

 

又: Anobii 新增了這個木質書櫃的display畫面. 有沒有人大為贊許我不知道, (搞不好還有人不知道有這個新畫面呢!) 但我有種看到牙醫診所裡的雜室架的感覺. Anobii的設計團隊, 你們到底在想什麼呀?

 

 

 

再又: 新版畫面自動以書籍多寡排序, 發現我有34本卜洛克的書. 不知不覺中竟然買了這麼多了嗎?

Posted in Reading | 4 Comments